上海歷史風貌區類型多樣、分布廣泛,在保護與更新的辯證邏輯下,面臨多樣化、個性化的問題,需多元主體協同創新解決方案
上海是國務院公布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擁有類型豐富、量大面廣的歷史遺存。伴隨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上海已建立起較為完善的歷史風貌區和優秀歷史建筑保護體系。進入存量開發階段,歷史風貌區的保護與更新面臨新的機遇和挑戰。
保護概況
2003年1月,《上海市歷史風貌區和優秀歷史建筑保護條例》施行。此后,該條例經歷3次修正,明確保護對象為“歷史文化風貌區、風貌保護街坊、風貌保護道路、風貌保護河道和優秀歷史建筑”等。
目前,上海市公布了共計1058處、3075幢優秀歷史建筑以及401條風貌保護道路(街巷),劃定了44片歷史文化風貌區、254處風貌保護街坊和約350個保護地塊。這些歷史風貌區、歷史建筑不同程度地面臨保護與利用矛盾、財務壓力、政策滯后等困境。
保護與利用矛盾:對于歷史風貌區、歷史建筑來說,保護為大。但對于在其中工作、生活的居民或使用者來說,原有的建筑內部空間尤其是里弄建筑難以適應現代人的生活方式和空間需求。
財務壓力:歷史風貌區、歷史建筑保護需要巨額的財政資金投入,且逐年增長。根據相關規定,市一級將每年財政收入的1%(不少于10億元)作為風貌保護專項資金,并按5%的幅度遞增;各區財政配套不少于市財政投入資金的50%。
政策滯后:2021年9月《上海市城市更新條例》頒布施行以來,歷史風貌區與城市更新單元、區域更新、零星更新的關系有待重新梳理,包括將歷史風貌區的開發權轉移機制、容積率獎勵機制、土地供應機制與區域統籌實施主體、物業權利人自我更新等機制統一起來,進一步創新政策供給。
歷史經驗
回顧上海歷史風貌區的保護與更新歷程,典型案例主要有新天地(1996年)、田子坊(1998年)、思南公館(1999年)、M50工業遺產改造(2000年)、外灘源一期歷史建筑保護與更新(2000年)、8號橋以及其后一系列工業遺產改造(2003年至2010年)、露香園(2005年)、徐匯濱江(2012年)、蘇河灣地區(2012年)、楊浦濱江(2013年)、承興里(2018年)、張園(2018年)、曹楊新村(2019年)等。
這里,僅選取露香園、曹楊新村兩個具有時代性的案例進行深入解讀。
露香園:從“拆改留”到整體肌理保護,推動“老城廂之根”整體煥新——
露香園與豫園、日涉園合稱為明代“上海三大名園”。2000年前后,露香園承載了5056戶常住居民。2005年,露香園舊改工作啟動;2021年,一期改造基本完成;目前,二期改造仍在持續中。
露香園在改造中對歷史建筑進行了分級保護和分類施策。例如,萬竹街41號是文物保護點建筑,采用“落架復建”方式進行保護更新,盡最大可能利用留存構件及原有磚石材料。同時,根據空間新的使用屬性,有針對性地簡化和拓展原室內裝飾,使之更符合現代人的審美習慣。
露香園一期地塊尚存在歷史巷弄走向、寬度和建筑間距等變化較大的情況 ,二期通過保護規劃調整,加強了風貌肌理區域建筑高度、密度和空間尺度方面的把控。例如,開明里東側的和平里地塊形成了從東到西貫通的低層連綿帶,延續了老城廂低層高密度的拼貼式風貌肌理。
曹楊新村:多元主體參與老舊小區微更新,實現工人新村的蛻變——
曹楊新村始建于1951年,是新中國興建的第一個工人新村。近年來,曹楊新村逐步邁入“老年化”時代,人口結構老齡化明顯,居住建筑日趨老化,廚衛合用的居住標準遠不能滿足現代居住要求,社區整體功能和居住環境也亟待提升。
有鑒于此,曹楊新村的更新改造先從存量空間資源的盤整、挖潛開始,將閑置空間、邊角料空間、雜亂空間、低效空間變廢為寶,補充完善公共設施。比如,將曹楊五村內一棟閑置小樓更新改造為社區食堂,將原廢棄鐵路改造成的農貿綜合市場再次改造為多層級、復合型的步行體驗式社區公園,將長度約2.2公里、寬度為8米至12米的曹楊環浜改造為“翡翠項鏈”。
接著,增加老年日托、活動中心、綜合服務點、衛生站點、便民藥房等為老服務設施,打造包含助餐、出行、居家照護等在內的數字養老服務場景,推行“互聯網+診療服務”,進一步完善以家庭為基礎、社區為依托、機構為支撐的養老服務體系。
然后,以“貼擴建”模式統籌風貌保護與民生改善。在“遵循原有城市肌理 ,注重保護與傳承歷史風貌”的原則下,結合新村建筑老舊破的實際情況,在保持每幢樓南立面外觀不變情況下,通過加固地基、重新布局樓梯通道、北立面內凹尺度加大并增設獨立廚衛等改造方式,最大限度地改善居住空間。改造后,每戶住房使用面積增加8平方米左右。
更新方向
上海歷史風貌區類型多樣、分布廣泛,在保護與更新的辯證邏輯下,面臨多樣化、個性化的問題。在既有歷史經驗的基礎上,需繼續探索前行;個性化問題,需多元主體協同創新解決方案。
2024年6月,上海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發布《上海歷史風貌保護指南(征詢意見稿)》,提出分區引導、分級保護、分類施策、分階段實施的總體思路。
其中,分區引導特指針對中心城公共活動區、居住區、產業區及郊區城廂、集鎮和傳統村落等不同風貌特征,因地制宜、差異化制定保護歷史風貌的引導要求。
分級保護特指對建筑類不可移動文物和優秀歷史建筑,應嚴格按照文物保護條例和風貌保護條例的要求實施保護管理,對沒有納入建筑類不可移動文物和優秀歷史建筑的風貌建筑根據歷史價值、藝術價值、科學價值及完好程度分為3級進行保護管理。
分類施策特指根據風貌建筑的分級保護要求,綜合歷史風貌評估、城市設計研究、建筑甄別評估及概念方案設計,經優秀歷史建筑保護專業委員會論證后,在規劃階段中合理確定保護更新分類方式。
靈活的政策供給和市場主體的靈活參與,是強化歷史風貌區保護更新的重要手段。下一步,有必要推動“人民城市”與“全過程人民民主”理念有機融合,讓“更新”與“民心”同頻共振,使“民主”與“民生”緊密相連,充分發揮人民群眾的創造性和積極性。
財務平衡是城市更新可持續的基礎,歷史風貌區保護與更新也不例外。下一步,有必要在歷史風貌區的開發權轉移機制、容積率獎勵機制、土地供應機制等方面進行深入探索和實踐,提高政策供給的精度和靈活性。
(作者為上海市城市更新研究會副秘書長、高級工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