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論壇】
黃河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它塑造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民族品格,成為世界感知中國的標志性文化符號。近日,在全面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黃河流域是中華民族和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要保護弘揚黃河文化,傳承好歷史文脈和民族根脈。圍繞科技與文化的深度融合,應用大數據、人工智能、云計算、5G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對黃河文化進行系統性保護及開發利用,是完整表達黃河文化深刻內涵的重要形式。變革文化載體、激發文化活力、樹立文化自信,有利于全方位保護和傳承黃河文化遺產,讓其在新時代綻放出更加絢麗的光彩。
黃河孕育了千年文脈,是華夏文明的母親河,是中華民族的象征,是涵養中華文明的重要源泉。運用先進信息技術對黃河文化遺產進行統一闡釋、系統保護、綜合利用,加強對文化遺產和自然遺產的整體性、系統性保護,深入推進考古等工作,為保護弘揚黃河文化提供了有效的技術手段和必要的工具支撐。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推進實施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的意見》,推動國家文化大數據體系建設和文化數字化發展。高清掃描、三維建模等信息技術,能夠將古籍、文物、建筑等文化遺產轉化為數字形式,以高精度和細節豐富的數字模型或圖像視頻進行采集、保存,可以模擬和還原文化遺產的原貌,充分揭示文化遺產背后的深刻內涵。運用文化物聯網、廣域信息采集等數字技術,能夠推動黃河文化資源的分類普查、保存保護、傳播傳承以及開發利用。利用大數據分析技術,對采集到的數據進行整理、分類、存儲,利用數字技術對受損的文化遺產進行虛擬修復,并通過數字化手段監測文化遺產的狀態變化,能夠及時發現并處理潛在風險,將文化符號、精神標識轉化為新型“數據能源”。
打造數據中心、講好黃河故事,有利于全景式呈現黃河文化基因和歷史文脈,創新黃河文化表達方式。一方面,虛擬現實、裸眼3D、全息投影等技術和設備的應用,為用戶提供了沉浸式的文化遺產體驗,用戶可以身臨其境地感受黃河文明的魅力,通過交互體驗加深對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的理解、認同和參與;另一方面,多媒體技術的融合應用,使得黃河文化的傳播載體更為豐富多元。當前,各類新媒體平臺為文化傳播提供了多種渠道,使文化遺產的影響力、傳播力、感染力得到進一步拓展與增強。如今年5月18日國際博物館日當天,山西博物院以小程序的形式,推出“大河上下·民族根魂”黃河文化云展覽,以全新視角展現了九曲黃河的地理風貌、黃河文明的歷史傳承以及沿黃九省(區)的風土人情,讓觀眾在“云端”欣賞多姿多彩的黃河文化,助推實現黃河文化知識的可視化生產、數字化加工和多元化利用。“云探國寶——沿黃九省(區)博物館帶你暢游歷史長河”大型直播活動,3天就吸引超過1200萬網友在線觀看,通過現代科技手段和創新展示方式,讓黃河文化遺產“活”起來,讓更多人感受到黃河文化的魅力。
今年年初,文化和旅游部與國家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部聯合推出首批42家智慧旅游沉浸式體驗新空間。依托旅游景區、度假區、博物館等場所,打造數字文旅新產品、新業態、新場景,讓智慧旅游成為文旅市場新的增長點。“互聯網+文旅”的碰撞與結合,也為拓寬黃河文化遺產的藝術化發展空間,助推沿黃各地文旅產業發展提供了動能。比如,走進鄭州《只有河南·戲劇幻城》的戲劇聚落群,游客在沉浸式的劇情中,認真聆聽“黃河、土地、糧食、傳承”的故事,感受黃河文化內涵;在洛陽龍門石窟景區龍門古街上的《無上龍門》體驗館,游客沿著歷史長河,參與一場多彩的文化巡游……云旅游、云演藝等新業態蓬勃發展,新技術正為旅游業帶來蝶變。各地研學游、親子游的火爆,也為促進黃河文化遺產的數字化教育與傳播提供了契機,更好發揮了黃河文化遺產的育人價值,更好培養了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孩子們紛紛走進科普場館,感受沿黃一線的地方特色文化和黃河人文歷史、民俗風情,體悟中華民族自強不息、堅韌不拔的民族品格和奮斗精神,不斷加強文化自信、民族認同,為實現“黃河很美,將來會更美”積蓄新動力。
(作者:陳能軍、周廣,分別系廣東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南方科技大學全球城市文明典范研究院研究員,遼寧大學經濟學院博士研究生)